软件工程避坑指南(一)——需求调研
做软件项目,为了不被甲方拖入无尽的深渊,在初期需求工作上就要稳扎稳打,躲避陷阱。
先做计划再去调研
调研之前,要了解目标用户的群体类型、组织架构、主要业务职责,确定系统建设需要哪些群体参与,同时在沟通过程中要了解用户的信息化经验。
需求调研,应该要求用户选择一段相对集中的时间。制定需求调研计划时,应当包含计划调研时间、地点、调研单位/部门、主题等,而且计划要留有一定的灵活性,以便用户协调安排。
调研时要重点记录用户的组织架构、工作流程、现有信息化系统使用情况、现有业务痛点、工作关注点,以及用户自己提出的有效需求。
先提方案再做确认
如果用户信息化经验丰富,能够提出一套实施方案,那么可让业主先梳理系统总体需求、主要功能模块,并且与开发单位进行一次或多次沟通,确定主体框架,然后以此为基础,组织后续需求调研工作。
对于几乎没有信息化经验的用户,即便去现场进行调研,可能也得不到多少有价值的信息。对于这种情况,可以先按自己的理解,提前制定一套或多套方案,启发用户思路,从而主动引导用户需求。
现场留证据!
每一次调研都应当进行记录,保留证据,证明需求工作翔实有效。
前往调研时,应派人保留现场照片、录音,并用签到表完整记录在场人员(含单位部门、职务、联系方式等)。
每次调研要立即形成现场记录,记录当次调研工作的主要调研内容,为后续需求分析工作提供有效依据。不要拖到第二天或更长时间以后才整理,否则容易丢三落四。
打破神话
对于缺乏信息化经验的用户,对软件工程会有以下几个常见的误解:
- 软件系统可以解决一切问题!
- 软件开发又不像硬件那样大张旗鼓,根本不需要那么多费用。
- 增加某某某功能,不就是加个按钮的事儿吗?
- 系统原型都做好了,开发应该很快了吧。
- ……
因此,在与用户交流的时候,既要让他们相信开发人员有能力解决问题,又要向用户讲明实际情况,让用户意识到软件虽然看不见、摸不着,其复杂度不亚于硬件或其他类型的工程。
不要随意承诺
在调研期间,不要随意答应用户的需求,哪怕是看起来很容易解决的问题,或者群众意见强烈的问题,也只是先将他们的需求记录下来,回去再对用户提出的需求进行评估,因为其中有可能会涉及到利益问题甚至体制问题,并不能靠软件解决。承诺一件事情,后面却发现做不到,这样会失信于人,而且硬着头皮干,轻则提高无效成本,重则卷入复杂利益关系,解决不了问题还要得罪用户。
基于同样道理,不要随意答应在系统中预留东西,以免因标准模糊导致后续扯皮。
不必完全满足用户需求
如果能当场判断出用户需求不合理,就应当现场积极回应,有理有据地否决用户需求,或要求用户将需求调整至合理范围。例如:
- 性价比低(对用户而言作用不大,但开发成本过高):否决——软件工程是工程,所以也受“项目铁三角”质量、进度、成本三要素制约。
- 用户管理方式问题:系统顶多是在现有制度框架下稍作优化,根本问题需要用户自行解决——软件系统是管理方式的体现,所以优化系统之前要先优化管理流程。
- 含糊的需求:引导用户将需求具体化,例如提供详细的业务资料,进一步明确用户群体、系统输入、系统输出。如果用户无法提供更详细的信息,则进行否决——软件系统无法实现一个模糊的东西。
- 未确定的需求:要求用户尽快确定需求,如果在指定期限内无法确定,系统只能先不实现,后续根据成本选择补充开发或走需求变更流程——软件系统无法实现一个未确定的东西。
- 将简单问题复杂化的需求:分析用户的实际痛点,引导用户以解决问题为目标,要求用户做出一些妥协,采用更加合适的方案来解决问题——软件系统的根本目的是解决问题,而不是制造新的问题。
对于有一定意义,但仍然存在风险的需求,可以要求用户进一步提供支持,例如二次调研、提供指定资料、提供人员参与需求过程等。同时也要让用户意识到,只有用户充分配合开发人员,软件开发人员才能确定系统需求。
约定好如何变更需求
没有不变的需求,哪怕你“干一票就走”,也不一定能躲掉用户的需求变更。需求变更控制得不好,后面容易卷入到无限的事务之中,难以脱身。
为了将需求变更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,必须和用户建立一套明确的、规范的需求变更流程,强化需求变更控制,让用户为需求变更承担成本。只要超过特定时间节点(需求评审通过),需求就处于冻结状态,后续的需求变更无论大小,必须走约定的流程,以此让用户意识到,软件工程与其他工程一样,需求变更也会产生成本,影响交付进度和交付质量,而且提出需求变更的节点越晚,变更代价越大,由此产生的费用绝不可能是捞钱骗钱。
需求变更的管理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,后面将进行专题讨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