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避免被假资讯蒙蔽

互联网每时每刻都有海量信息,有的是真实信息,有的是虚假信息。而虚假信息又有很多类别,例如博取流量、误导他人、设置骗局、发动信息战,等等,轻者影响我们的正常认知,重者让我们蒙受各种损失。我们如何来辨别其中的虚假信息,避免自己受蒙蔽呢?

从欺骗手法反向思考

我们可以了解一些常见的欺骗手法,如果能够识别出可疑信息,从而提高警惕,受蒙蔽的概率就会降低。

当你看到的信息具有以下特征时,就应该多加小心了:

带有强烈感情色彩

制造虚假信息,一种常见的方法是调动你的情绪。当你带有强烈情绪的时候,你的思维就容易变得不像平常一样理智,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再给你灌输某些观点,你就更容易顺着信息发布者的意图来思考,接受他们的观点。

那么发布者如何调动你的情绪呢?诉诸感情,在信息中夹杂大量感情色彩,具体来讲,就是多谈情绪和感情,并且使用明显带有感情色彩(褒义词、贬义词)的词语来叙事,从而制造出一种倾向性。

在某些网络平台中,发布者还可以通过控制评论的方式,展示具有倾向性的评论,屏蔽理性或持不同意见的评论,使得这种感情色彩更加强烈,强化传播效果。

因此,当你看到某条信息以后心里产生了强烈的情绪,例如愤怒、激动、急躁、感动等等,你就要多加留意了。

阴谋论

阴谋论有一个重要特征,就是认为众多事件都是由一个“神秘团体”来操纵的,例如具名的“共济会”,或者不具名的“个别人”、“某些势力”。这些团体会在全世界,或者世界的某个地区来“下一盘大棋”,通过一系列“操作”来达到“不可告人的目的”。由于阴谋论能够自圆其说,而且很难证实(证明它是真的)或证伪(证明它是假的),所以阴谋论往往有自己的市场。

那么如何对待阴谋论呢?

  • 首先要能够识别出阴谋论:有一个“组织”或“团体”、强调暗中“操纵”、逻辑严密、能够把各种事情串起来。
  • 接下来要找到阴谋论的两个漏洞:缺乏具体证据,缺乏交叉验证。
    • 缺乏具体证据:假如信息说是“某团体暗中支持”,那么这个团体叫什么名字?负责人是谁?支持是在什么时间、以何种方式支持的?有泄漏出来的照片、文件等证据吗?如果是“外国势力”,他们不可能特意用中文,所以它们的原文是什么呢?
    • 缺乏交叉验证:为了编造事件,有些人会另外“制造”证据。然而,一件值得关注的事情,通常会有不同的人(例如不同新闻媒体)以不同的渠道来进行调查,反过来说,如果大家对这件事情的说法都差不多,缺乏不同的口径,也会说明事情不靠谱。

如果你所看到的信息符合以上两个特点,那么当作小说来看就好,别当真。

只说一半真话

最近几年,网络经常出现舆论事件“反转”,甚至“反转”后再“反转”的情况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?

假设当事人没有撒谎,那么就说明当事人只选择了对自己有利的部分来进行发布,隐瞒了对自己不利的信息,而很多网民属于情绪驱动,所以事态就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发酵起来。当事件更多细节被挖出之后,网民得知了事件的全貌,于是就发生了“反转”。只说一半真话,虽然不是撒谎,但其实也属于不诚实,操作不当也会引起反噬。

再举一个例子,我们经常会知道谁谁谁创业成功,挣了多少钱,然而这种报道通常也是只讲一半真话:一方面,创业成功需要运气,甚至需要关系之类见不得人的事情,不是单纯个人努力的结果;另一方面,创业有大量的失败者,而且人数远超成功者,新闻媒体不会挑这些人来报道。

所以当你看到某类事件时,不要武断地认定对错成败,因为背后可能有着你所不知道的隐情,所以最好等了解事件的全貌之后再下结论。

断章取义

很多言论,不能单纯从言论本身来判断讲话者的看法或立场。看一段话要考虑上下文,听一段讲话要考虑说话者的背景,他可能只是在针对特定的问题来进行评论,不代表一般情况。

所以当你看到谁发表了不合常理的言论时,哪怕是“有图有真相”、“有视频有真相”,也要留意是不是被剪辑,或者被错误解读了。

从信息来源思考

评估信息的真实性,还要看信息的来源。一般来说,信息来源越权威,信息越可靠。

官方渠道

官方渠道,例如政府机构、行业协会、公司发布会,都有一些专业的消息发布者。他们在发布信息之前,要在单位内部进行审核,确认内容无误之后才会公诸于众,因此他们正式发布的内容可以代表他们的立场。

虽然官方消息通常是可靠的,但不代表一定是真实的,例如某些政府或公司会否认自己的问题,掩盖自己的丑闻,在某些问题上采用统一口径,等等。所以不能轻信官方消息,该怀疑的也要怀疑,该核实的也要核实。

传统媒体

传统媒体,例如国内外的新闻机构,他们一般有专业的编辑团队,能够亲自去调查事件,并且对记者的报道内容把关,所以他们的信息往往更加可靠。

需要注意的是,媒体是可以有立场的,所以他们可能会基于自己的立场,对事件的报道进行有倾向性的加工,例如

  • 夸大或缩小影响:吹牛,或者大事化小
  • 选择性报道:将事情简单地“二极管”化,并且只挑正面或反面,而回避另一面
  • 在叙述手法上做手脚:不使用中立语气,而是使用明显的褒义词或贬义词来报道

另一方面,媒体不光有事实报道,还会有评论内容,例如社评和个人评论,评论不是单纯的事实报道,所以看媒体报道也要看清楚作者是谁。

对于政治方面的媒体,中文维基百科用户进行了很多讨论,形成了《常见有争议来源列表》,由于参与讨论的用户来自不同地区,他们持有各种政治立场,甚至互相对立,讨论时常伴随各种拉锯战,但最终还能形成有意义的结果,因此可以认为这个列表的结论比较客观,不会偏袒任何一方。分析同一事件时,特别是跟政治有关的事件时,最好挑一些立场不同的媒体来进行综合评估。

社交媒体

社交媒体很多,例如墙内的微博、微信、抖音、小红书、Bilibili,以及墙外的Twitter、Facebook、Telegram等。这些社交媒体,只要注册账号就能发布信息,因此里面的言论仅供参考。

有些人会根据社交媒体言论的倾向来判断形势,然而你所看到的,不能代表现实情况,因为社交媒体已经形成大大小小的“信息茧房”,平台会采用大数据技术,分析你的浏览记录,推送你经常关注的内容,甚至连评论区都选择性展示和屏蔽,使你看到的都是你所认同的信息。另外有些平台或作者也会积极地删帖封号,或者引入水军淹没评论区,使内容全部都是有特定倾向性的言论。

那么怎样比较可靠呢?一方面,可以找这些平台中的权威媒体,他们往往带有认证标志,另一方面,如果社交媒体中的提到的事情具备新闻价值,新闻媒体也会进行报道,而且他们会在核实之后才发布信息。所以遇到“爆料”时,我们可以“让子弹飞一会儿”。

自媒体

很多所谓的“媒体”其实是自媒体,从技术上讲,他们也是社交媒体中的账号,但正是因为他们比其他用户更像“媒体”,所以才得名“自媒体”。

自媒体有一个特点是门槛很低,低到注册一个账号,做一些简单的认证,就可以去平台上发布信息了。像今日头条中的“新闻”,当你仔细查看作者名字的时候,可以看到各种乱七八糟的名字,这其实就是自媒体。

自媒体可以做的事情很多,大到新闻报道,小到个人分享,使网络信息更加丰富。然而,像新闻和评论这样的信息,是需要具备一定专业水平才能做的,所以看自媒体节目时,也要了解作者的背景,例如做哪些行业的,然后再决定是否关注。

像今日头条、抖音这样的平台,不要当作权威新闻来源,就当作故事汇好了。如果作者是匿名的,从未介绍过个人经历,发的视频是机器语音,还要去报道国家大事,那么最好换一个权威一些的平台。现在人工智能技术那么发达,你怎么能保证他的内容不是AI生成出来的呢?

从资讯类型思考

信息,是一种客观性的叙述,例如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事情。信息存在真假,不存在对错。

观点,是一种主观性的看法,例如什么事情是正确的,什么事情是错误的,应该如何,不应该如何。观点可以讨论对错,但不存在真假。

新闻也可以分为两类,一类是报道,主要目的是传递信息,另一类是评论,主要目的是发表观点。但这两者又不是割裂开的,例如评论通常要论证某个事情是正确或错误的,那么他就需要选择客观事实来进行推导、证明。

如果你想客观理性地去做分析,你就需要能够区分信息和观点。特别是当你需要做决策时,你应该全方面地选取“信息”而非“观点”来进行判断。真实的报道是你决策的依据,而评论其实是别人的推理,应当只是当做参考。

查证信息

搜索引擎

要善于使用搜索引擎来检索信息,而且要掌握一些搜索的技巧。

举个例子,当你想了解某个新闻事件的情况时,可以用“XX地区 事件”这样的关键词搜索,初步收集信息。然后再加上一些关键词,例如当事人名字,“XX地区 事件 张三”来进一步缩小范围。如果是近期发生,还可以再从搜索结果中增加时间条件。

如果你只需要在特定网站内进行搜索,可以增加“site:xxx.com”的关键词,例如“xx 事件 site:twitter.com”,这样搜索结果就都是Twitter的贴文了。

由于“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”,所以你要留意搜索结果的差异性,必要时可以通过更换语言或限制语言来进行检索。

关于搜索引擎还需要注意两个问题:

  1. 搜索引擎的靠谱程度:魏则西事件揭示了莆田系的存在,还说明了“人一百度会死”。国内网站受利益驱动,加上法律限制,一碰到特定话题就直接没有结果,经常搜不到需要的内容,所以要学会翻墙搜索。
  2. 搜索的局限性:像微博、微信公众号、Facebook这样的网站会限制用户访问,甚至必须登录之后才能查看内容,所以搜索引擎也并非万能。

交叉验证

简单来讲,如果一个信息,被多个彼此没有关联的媒体,以不同的角度来进行了报道,也就是被交叉验证,那么它就往往比较可靠。

如何来认定交叉验证的可靠性呢?这需要一些专业知识,但是我们可以看两个极端的例子:

  • 如果几家媒体都在报道同一件事情,但是它们来自好几个国家,这些国家言论自由程度很高,而且媒体对事件报道明显不是相同的口气,甚至立场相左,说明他们没有关联。
  • 如果几家媒体都在报道同一件事情,但是它们都是一个国家的,而且媒体发表的内容也差不多,甚至一个字都不差,那么可能是“通稿”,可能是几家媒体立场差不多,也可能是有人在带风向。

寻找反面信息

当你要进行重大决策的时候,例如买房、投资理财,你不能光从正面来思考问题,否则很可能会掉进陷阱。

以买房为例,很容易就能找到开发商和所在片区的正面评价,片区发展前景多么好,开发商多么可靠之类的,但是,事情总会有两面性,所以你要收集一些反面信息,例如片区的问题,开发商的维权事件等等。

这些反面信息可能会被压制,所以不一定能找得到,但是一旦找到了,而且不是简单的骂街,而是具备一定的信息,认真核实反面信息的内容,评估其影响程度。千万不要因为想买,就只相信自己想看到的话,必要时甚至要及时止损。

同样道理,当评论是一面倒的负面信息时,也有可能是有人在“带节奏”、“带风向”,所以要关注与其相关的正面信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