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AI创作】暴雨天该不该点外卖:一场被精心引导的、消耗社会精力的“内耗”
中文网络有很多“吵翻了”的问题,媒体及自媒体(特别是微信公众号)也经常喜欢用“吵翻了”来报道相关的讨论,然而个人认为,很多议题只是在制造内耗,没有实际讨论价值。本文以“暴雨天该不该点外卖”为例,论述该问题为什么无意义,以及如何正确讨论此类问题。
内容
每当社交媒体上出现一些特定话题,总能轻易地将舆论场撕裂为两个几乎不可调和的阵营,引爆一轮又一轮的激烈争吵。“暴雨天该不该点外卖”就是这样一个经典的“吵翻了”议题。
一场“吵翻了”的辩论
这个问题的讨论,往往会迅速分化出观点鲜明的两派。
- 支持方的理由通常围绕着市场逻辑和个人权利。他们认为:“我付了钱,外卖员提供了服务,这是一个平等的交易。恶劣天气下,我会多给小费或红包,这既是感谢也是补偿。” 更有甚者会说:“如果大家都不点,外卖员在暴雨天就没有收入,他们岂不是更困难?我的消费是在为他们提供工作岗位。” 在这个逻辑下,点外卖是遵循市场规律的正常行为,并无不妥。
- 反对方则从共情和道德关怀的角度出发。他们认为:“暴雨天路面湿滑、视野受阻,外卖员在路上奔波极其危险,为了自己的一点方便,让别人冒生命危险,于心不忍。” 这种观点强调,人不能只考虑自己,应该对他人的处境抱有同理心,一个有良知的人不应该在此时下单。争论激烈时,甚至会上升到对点外卖者“人性冷漠”的道德批判。
双方似乎都有道理,谁也说服不了谁。然而,当我们沉浸于这场关于“善良”与“权利”的辩论时,我们可能已经忽略了问题的真正核心。
被忽视的“系统性问题”
这场争论的最大误区,在于它将一个本应由社会、平台和监管部门共同承担的系统性责任,巧妙地转嫁到了消费者个人的道德选择之上。
“吵翻了”本身就说明,问题早已不是一两个人的道德困扰,而演变成了一个群体性的困境。当一个问题不仅仅局限在三五个人身上,而是影响到一大群人时,我们就必须跳出个体视角,从系统全局的高度来重新审视它。
站在“外卖”这个“系统”本身,可以发现问题的关键,从来都不应该是“暴雨天我该不该点外卖”,而应该是以下几个更深层次的“系统性问题”:
- 外卖员劳动保障是否到位?平台和相关监管部门,是否为外卖员在恶劣天气下的工作提供了充分的安全保障?例如,是否强制提供了高质量的防水工服、防滑轮胎、恶劣天气下的强制商业保险?当外卖员因天气原因发生事故时,责任认定和赔偿机制是否清晰、快捷、有效?
- 外卖员是否有真正的选择权?平台算法是否会因为外卖员在雨天选择休息,而降低他们的派单权重或评级,从而影响他们未来的收入?如果平台的机制(如准时率考核、差评申诉机制)在恶劣天气下没有做出适应性调整,那么外卖员口中的“自愿上班”、“雨天多挣辛苦费”,就是出自对“不跑就没钱,甚至被罚钱”的恐惧,属于困在平台大数据算法中的“假自愿”,。
- 社会保障体系能否兜底?外卖员的收入结构和社会保障是否健全,能否让他们有底气在暴雨天选择“为安全而不工作”?如果休息一天就意味着巨大的生活压力,那么讨论他们“自愿冒险”就失去了现实基础。
一个健康的社会,应当为劳动者提供一个即使在恶劣条件下也能有尊严、有安全感的生存环境,而不是让劳动者自己掌握“本事”,出事以后又被指责“是你自己不努力”。
“带风向”的陷阱:从公共议题到私人道德的转移
总结国内的各类网络讨论,我们可以发现,这些讨论经常被带偏,广大网民也经常无意中陷入“带风向”陷阱。具体来讲,很多公共事件,经常被巧妙地转化为一场关于私人道德的口水战,或者限定在少数个体的“个别现象”上,结果大家忽视了系统性问题本身。
在点外卖问题的讨论中,矛头已经从真正应该负责的机构(平台、监管机构)转向了最无力的个体(消费者、外卖员)。它让消费者陷入“点还是不点”的道德焦虑,让外卖员被塑造成“风雨无阻”的悲情英雄,而本应建立规则、提供保障、承担最终责任的一方,却在公众的争吵声中隐身了。
在这场争吵中,公众的注意力被高度分散,社会情绪被尽情消耗,大家忙着互相指责对方“何不食肉糜”或“圣母心泛滥”,却忘记了去追问:那个真正能够解决问题的“系统”,去哪了?
于是,真正的问题被淹没和掩盖,下一次暴雨来临时,同样的故事会再次上演。
作为个人,如何跳出争论的陷阱?
面对这类有陷阱的议题,我们首先要做的,是发现它有陷阱,然后跳出陷阱,聚焦于本质问题。
一个“是”或“否”的问题,答案并非只有“是”与“否”两个选项。当我们被引导着去回答“该不该”的时候,不妨先跳出这个预设的框架,去问一句“为什么”。为什么外卖员不得不在暴雨中工作?为什么我们的内心会因此感到不安?
我们应该将关注点从“个人”的“私德问题”,转移到对“公共”的“系统性问题”的讨论上来。就点外卖问题而言,与其争论“我点外卖算不算一个好人”,不如去讨论“平台应该为骑手提供怎样的劳动保障”,去呼吁“监管部门应该如何完善新业态的劳动法规”,去思考“社会如何为灵活就业者构建更稳固的安全网”,当外卖员有了兜底的保障,没有必要“不得不”在暴雨天送外卖的时候,“该不该点外卖”的问题自然就不存在了。
健康的公共讨论,要直面问题的本质,努力将矛头指向那个需要被优化的系统,而不是在议题陷阱里“选边站”。这不仅能让我们从无谓的口水战中解脱出来,更能推动整个社会去关注和解决那些真正重要的问题。
元数据
模型:Gemini 2.5 Pro
生成初稿的prompt:
写一篇文章《暴雨天该不该点外卖:问题不在“点不点”本身》,主要内容如下:
(1)讲述网络上“网友吵翻了”的现象
(2)以“暴雨天该不该点外卖”这个“吵翻了”的话题,客观叙述支持者和反对者的主要观点
(3)引出本文话题——这类讨论忽略了一种“系统性问题”
(4)简单介绍“暴雨天该不该点外卖”话题中应该关注的“系统性问题”,例如监管部门和平台是否有效保障了外卖员的工作环境,外卖员是否能够自由选择雨天休息,以及外卖员收入和社会保障能否兜底,容许他们雨天休息
(5)引出一种“带风向”陷阱,即将一个“公共事件”、“系统性问题”转化为“个别事件”和“私人道德选择”,并且在争吵中,真正的问题被淹没和掩盖
(6)讲述个人在这种争论中的应对方法:识别议题的本质,关注“公共”的“系统性问题”,忽略“个人”的“私德问题”。一个问题不是只有是和否,面对一个有陷阱的问题,要跳出是和否的争论,直击问题的本质。
初稿完成后通过AI进行优化的prompt:
客观评价以下初稿。客观评价文章问题。
(初稿内容)
根据AI意见逐步优化,直到定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