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个人,如何对待网络喷子(二)——应对持续的“高级”网络暴力

前文介绍了一般模式的网络喷子的心理和应对策略,但前几年“恶俗维基”的“出道”,以及近期武汉大学杨某某案都表明,并非所有喷子都适用前文的应对策略。我们需要考虑一种全新的模式,即持续的“高级”网络暴力。

野狗与猎手

前文将网络喷子分为三种类型,即现实不如意者、偏执狂和以他人痛苦为乐的心理扭曲者。

前两种是网络喷子的常态,他们犹如路边的野狗,你靠近他,和他们互动,他们会过来咬你,但是你远离他,不理睬他,他也不会主动过来咬你。这是前文提出喷子应对策略的基础思想。

但是第三种喷子,或者说,他们不仅仅是喷子,而是网络暴力的策划者、实施者,他们并不是普通的野狗,而是有明确目标的“猎手”,就像“恶俗维基”以及武汉大学的杨某某(事件反转之前),他们都不是简单地发泄、偏执或取乐,而是明确地把彻底摧毁当事人精神与生活当作行动目标。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喷子,而是一场专门针对特定人的战争,所以单纯地停止网络互动,并不会让他们善罢甘休。

识别情况

在一般的网络活动中,喷子只是发泄和维护自己面子,没有特殊针对你的恶意,只要你按照前文指南来停止和喷子互动,基本上就没事了。

但是,如果喷子有以下特点,那么你就需要注意,这已经不是普通的网络喷子,而是一场有组织的战争,必须更换应对策略:

  • 删帖和停止网络活动几天以后,喷子还在继续找你
  • 喷子密集地、主动地与你互动,而不是你发帖或找他们评论后他们才过来喷你
  • 接到骚扰电话、骚扰短信,收到莫名其妙快递(例如寄花圈的),甚至发现家附近出现异常情况
  • 你的照片或其他东西被用于网络创作,例如制作鬼畜视频、赛博灵堂
  • 有人明确发出现实威胁,例如上门或举报

在这个模型中,“现实不如意者”和“偏执狂”则是这些高级网络暴力者特意放出来的“野狗”,只应对野狗,你还会被后续放出的更多野狗撕咬,因此要识别出真正放狗的“猎手”。

一般应对举措

面对战争,我们也要用战争的方式进行防守和反击,从而赢得胜利。

建构家庭支持

首先,要在第一时间通知自己的家人和信得过的朋友,让他们意识到,你已经遭受了有组织、有目标的网络暴力,并且网络暴力的目标是明确追求自己的毁灭。

同时需要注意,由于某些网络暴力发动者擅长利用制度和体系的漏洞,制造对自己有利的局面,例如杨某某案中利用PUA让当事人无故认错,又通过诬告让当事人受到学校处分,或者学校出于维稳目的,即便杨某某不诬告,也会认定受害人有错。因此首先要在家庭内部把事态理清:

  • 不要带有立场,不评判谁对谁错,也不评判“谁有理”,只梳理客观事实。
  • 让被求助的家人和朋友意识到,虽然自己现在困扰、难过、郁闷等,但通过本文章或一些资料的指导,网络暴力的问题是能处理好的,大家一定要有信心。
  • 先和家人、朋友共同整理情报:
    • 识别事态最初的情况,发生了什么事情?在网络讨论或现实事件中,各方面都做了什么事?各方如何回应的?
    • 事态如何演变成了网络暴力?网络暴力出现了哪些现象?
    • 有哪些即将发生的威胁?这些威胁是“嘴炮”,还是认真的行动宣告,还是准备直接低调地做?
    • 目前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?
  • 已知情报梳理全部完成后,再开始分析谁对谁错、各方诉求是什么、谁更占理,等等。
  • 跟家人和朋友协商下一步如何行动,确定家人和朋友能做什么,例如:
    • 单纯了解情况就行,不需要帮忙
    • 需要帮忙收集信息
    • 需要当作紧急联系人(自己关闭联系方式以抵挡骚扰,让真正有事要办的人找自己家人或朋友)
    • 需要帮助应对外部压力
    • 需要帮忙寻找社会资源,例如找律师
    • 需要帮忙出谋划策
    • ……

针对网络暴力问题,你和家人朋友必须要达成共识,后期要协调一致行动。如果家人并不支持自己,那么要求家人在处理网络暴力问题过程中,至少不要妨碍自己。

不要鲁莽行动

战争是需要基于可靠情报来行动的,不能鲁莽出击,否则容易失败,面对战争式的网络暴力同理。

  • 屏蔽陌生联系人(社交媒体账号、手机号等),不要理睬他们,更不要回应他们,以此挡住“野狗”的进攻。
  • 不要顺着对方的逻辑来回应!
    • 注意对方的逻辑很可能是故意挖坑、设置陷阱。
    • 尽量不要线上回应。
    • 回应要有策略,在必须回应的情况下,提取对方的主要信息和诉求(可以借AI分析提炼),用“答非所问”的新逻辑来回答,防止掉入对方故意设置的陷阱。
  • 不要“自证清白”,也不要随意认错或道歉!
    • 否则会让他们认为“敌人越是反对我,越说明我做对了;连敌人都支持我,更说明我做对了”,从而变得更有攻击性,引来更多喷子。
    • 自证清白、认错或道歉要采用一定的策略,即后文提到的“反击战术”。
  • 确定幕后黑手是谁。
    • 很多喷子,他们只不过是真正猎手放出来的“野狗”,与这些喷子们对着干,除了让自己受伤,没有其他意义。
    • 现代战争讲究精准打击,战术行动中尽量直接击毙指挥官,应对网络暴力也一样,要努力尝试寻找真正在幕后煽风点火、放狗咬人的“猎手”,然后同样精准打击。

回顾武汉大学杨某某案,虽然杨某某在前期取得了“胜利”,但胜利后“飘飘然”的行为,例如高调宣传自己已经顺利考证、毕业和留学,并且高调宣称不会放过男方,加上后来法院判决以及男方家庭的专业应对,导致杨某某从网暴的实施者沦为了网暴的受害者,并且受到了更加残酷的网暴对待。由此可见,鲁莽行动的后果可能是非常严重的。

寻找专业力量

明星在遭遇绯闻时,都会有专门的经纪人和经纪公司来进行专业应对,平息事态。因此,在这种紧急场面,我们也要有类似经纪人的体系:

  • 生活经纪人:
    • 自己减少社交活动面
    • 与家人、朋友约定紧急联络方式(例如换手机号),适当委托进行一些日常事务或琐事,减少个人内耗,以集中精力应对攻击
  • 专业经纪人:
    • 委托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辅导。
    • 委托专业律师寻求应对策略,协助出谋划策,进行专业应对。
    • 需要注意的是,心理咨询和律师都是“术业有专攻”的,并非所有心理咨询师或律师都擅长处理网络暴力,而且他们服务价格往往都比较高,因此要多方面打听资源。
    • 由于心理咨询和律师需要找,建议发动家人和朋友一起寻找资源,另一方面也可以在网络搜索本地是否有合适的法律援助机构、公益律师平台或心理健康热线,他们就算无法帮助你,也可能会帮你提供更合适的渠道。
  • AI经纪人:由于AI功能已经非常完善,可以适度借助AI来疏导情绪、整理情况和制定应对措施。但需要注意,AI毕竟不是人,具体的事情(例如找律师、报警和编写法律文书)必须由人类来办,不要依赖AI。由于AI在设计上有迎合用户的倾向,而且AI是文本模型,不是生活经验这种文字记录不到的模型,因此AI的话并不能代表一定符合实际情况。

通过经纪人体系支持,我们组建了防御阵地,把针对个人的高级网络暴力攻击,转化为了集体防守,进而为下一步的反击创造了条件。

制定反击战术

不同于一般的网络喷子,这种持续性的高级喷子不会因为你在网络上消失就停止进攻,因此要主动组织反击。

  • 收集情报
    • 确定网络暴力源头(谁是“猎手”)。
    • 适当收集证据,例如煽动网络暴力言论的截图。截图要完整截图,包含账号ID、发布时间、发布内容等关键信息,同时要注意备份,防止丢失。
    • 向法律人士了解证据如何正确采集(例如不完整截图是无效的)、是否需要公证,以及如何做公证、费用如何等。
  • 完成取证后,联合家人、朋友等利用平台举报、拉黑和防护功能消除影响。
  • 在律师或公检法系统的熟人的指导下报警(例如强调安全威胁)。
  • 听取家人朋友等身边人,以及心理咨询、律师等专业人士的意见,不要自作主张。
  • 将近期发生的事情进行汇总,撰写一份声明,讲清事件的来龙去脉,然后冷处理。
    • 使用中性的语言将客观事实讲述清楚,不要带主观感情色彩(例如讲自己心情如何),不带褒义词(例如讲自己辛苦、努力)贬义词(例如讲对方“恶意”、“诽谤”、“无耻”、“骚扰”、“阴险歹毒”等),让读者自己判断是非。
    • 不要只讲片面事实,即不要只讲对自己有利或对对方不利的事实,要客观、全面地披露事实,否则容易引发反噬。
    • 发表完成后,停止网络动态(发帖、点赞和回复等),等喷子失去兴趣、转移目标,让事情慢慢化解。
    • 发表之前,务必找家人、朋友、律师或持中立立场的人来把关,或者让AI辅助确认是否适合用于发表声明(AI结论仅供参考),确定内容不会导致事态升级。
    • 不要单独回应网上的质疑声音。如果情况仍然在恶化,可不定期将质疑声音进行汇总,再按上述方法写一篇新的声明。
  • 通过媒体渠道放大事态。注意需要确保事件叙述的客观、全面,避免偏颇,避免未来反转。

诉诸法律行动

尽管法律并不能保证100%维护你,但追求法律正义的行为本身就是在给自己增加合法性。

  • 收集并保存好证据(建议委托家人朋友帮忙)。
  • 委托律师,评估起诉的成本和胜算,了解具体做法,配合律师准备法律材料。
  • 发律师函,正式警告对方。
  • 如有胜算,发起起诉,通过法律来维护权益。
  • 法律行动要重点针对幕后“猎手”,而非一般“野狗”(大部分人会因为行为轻微而脱罪)或网络平台(有能力抗诉)。

考虑到法律行动的实际情况,例如取证难、时间长、胜诉难、赔偿低、“吃完被告吃原告”,在博弈过程中,应注意区分表面诉求(赢得官司、争取道歉和赔偿,甚至反诉对方诽谤)和实际诉求(停止攻击)。

在实际行动中要“争取”最高目标,但也要现实一些,只要对方迫于压力停止网络暴力,并且不敢再继续掀起事态,就可以认为自己已经实质胜利了,不必再因为没有法律结果而内耗。当然如果出现了法律上也胜利这种“意外之喜”肯定是更好的。

超限战

在敌方做事不择手段、平台对网络暴力视而不见的情况下,我们也可以适当考虑“超限战”,在突破一些规则,但又不触犯法律底线的情况下进行回击,迫使对方停止“狩猎”行为。

由于超限战和鲁莽行动容易导致不可预料的后果,因此最好先和专业人士充分讨论,评估所有可能的后果(例如是否会被视为诬告陷害、敲诈勒索而引发反噬),策划好再行动,而且要作为备用威慑手段,而非优先实施的手段,换句话说,这些方法是为了逼对方停止攻击,而不是“以暴制暴”来“制裁”对方。

间谍战

通过小号、内鬼等方式,穿过蜂拥而至的“野狗”,寻找背后真正的“猎手”,潜入他们所在的聊天群等场所收集情报、挑拨离间或实施破坏。需要注意两点,一是避免发表违法内容,二是如果将这些情报用于法律证据,需律师指导操作。

政治战

如果发现“猎手”有墙外账号,甚至有“反动言论”,可以将其收集起来,夹在众多网络暴力证据中,然后举报给公安局和国安局。虽然国家维稳力量对网络暴力可能不感兴趣,但他们对政治反动高度感兴趣,所以可以借助国家力量去打击他们,而且就算当事人删掉了“反动”帖子,公安国安那边可能早就有备份了,只不过可能不知道是谁,或者还没上门而已。

“斩首行动”

以武汉大学杨某某为例,当法院判决结果公布、舆论反转以后,网络暴力者开始反而围攻杨某某,并且针对杨某某毕业论文中的瑕疵,大量地向学校举报杨某某的“学术不端”,意图使其在武汉和香港学位受到影响。

虽然从道德上讲,这种反噬的网暴仍然是网暴,应当予以谴责,但是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,我们在应对网络暴力发起者时,也可以将类似关乎其前途的事情作为一张牌来打(但不要直接打出去),以此为筹码,逼其停止网络暴力行为。当对方不愿放弃时,再把牌打出去,达到同样毁灭的效果。

盒武器

如果对方通过“网络开盒”(曝光他人隐私如身份证、手机号等)方式公布我们的个人隐私信息,在有条件的情况下,我们也可以找一些渠道来开对方的盒,作为反制对方的筹码。但是就像现实中的核武器只是用来吓人的,不会真的发出去一样,“盒武器”的身份信息也只能用来吓人,不要真的发出去,毕竟泄露隐私是违法行为。

需要使用他人隐私信息时,务必通过合法途径(报警立案、法院调取证据),让公权力合法地去找他们麻烦。

本文的局限性

尽管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对策,但考虑现实情况不同,并非所有情况都适用。

回顾武汉大学杨某某案,学校出于维稳目的,处分了男方,给男方造成了巨大的损失,而男方经历长达两年的法律维权,得到法院判决结果以及媒体曝光后,事件才得以反转。由此可以看出,面对主观且利用了制度缺陷的恶意攻击,本文的各种操作仍然只能被动防御,而赢得胜利是需要保持耐心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并且长期坚持的。

本系列文章